为何十几万的清军打不过只有几百人的俄罗斯?

2025-01-17 4

热心网友1

我都不知道这个提问是要吹清朝呢?还是黑清朝?提问的言下之意不过是要突出清军特别无能,在雅克萨战役10多万清军打不过几百个俄罗斯人罢了。但是这个问题也无形中帮清朝吹了一波,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雅克萨都将近北纬54度线了,一个古典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居然可以在那一带投放10多万军队,这不正表明清朝国力强大吗?莫非在清朝的时候“运20”已经服役了?如果清朝能做到这事,只恐怕紧张的莫斯科方面了。
沙皇俄国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实质上是西伯利亚推进、扩张政策的延续和发展。早在两次雅克萨之战前,清俄双方已经爆发了多轮冲突,如乌扎拉村之战、呼玛尔之战、古法坛村之战。在顺治时期,由于清政府的坚决抗击,中国人民取得了抗俄斗争的胜利,在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和其子巴海的接力下,击毙沙俄匪首斯潘捷诺夫,并完全肃清了黑龙江中下游的沙俄侵略势力。当然,当时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野心并未完全停止,鉴于之前的侵略行动是无后方长距离流窜,得不到后援,很容易失败,这回采取了建立据点,逐步推进的策略,而雅克萨就是他们挑中的据点之一,沙俄侵略者就在雅克萨城修筑堡垒,但是由于当时清政府忙于平定三藩之乱,也无力反击沙俄入侵,只好采取守势。三藩平定后,兵进黑龙江就提上了日程。

第一次雅克萨会战沙俄军所修堡垒以上是两次雅克萨作战的历史背景,既然题干中提到清军兵力,那我就重点写写,当然十几万什么的肯定是扯淡,比较污眼睛,不看也罢。实际上清军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投入的兵力也就是3500人左右,这个数字是刘献廷的《广阳杂记》所记载的。《广阳杂记·卷二》:乃命彭椿公领铁骑三千,为陆路将军。林兴珠领滚牌五百,为水路将军,往征之。
当然这部野史对清军的构成语焉不详,而且藤牌兵的征发数量也有错误,所以我根据《清圣祖实录》和《平定罗刹方略》(《黑龙江志稿》转引)计算了清军大致的兵力:康熙二十一年、康熙二十二年,分别派乌喇宁古塔兵1500名和约1000名。康熙二十四年,派出上三旗兵170名,山东等三省官兵500名和林兴珠率领的藤牌兵400名。数字相加等于3570名官兵。而俄国人数约为700余人,除去少数妇女儿童俄军能战人数约为500多人。


这就是双方的兵力对比,至于第一次雅克萨之战过程,清军全程占了上风,并且在短时间结束战斗,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二十四日,清军在军力到位后迅速发动了进攻,先是虎衣藤牌兵截击来援之哥萨克。附图。
而在攻城部署上,二十五日清军以红衣炮轰城,“令副都统温岱等潜进红衣炮于城北攻之,护军参领博里秋等于两翼放神威将军炮夹攻之”,并且要率众焚烧俄军据点,由于俄军据点是土木结构,所谓“设立重木,中实以土”,由于雅克萨城垣大部分被毁坏,侵略头子托尔布津在万般无奈之下率领600多人投降,此战前后两日结束战斗。


再来说说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由于清军统帅彭春忽视了康熙帝“至雅克萨城虽已攻取,防御决不可疏”的警告,既没有在雅克萨设立斥候观望,又不派兵镇守,甚至连雅克萨的庄稼都没有收割,仅仅放火烧毁了城堡,给了沙俄侵略者的卷土重来的机会,托尔布津见清军疏于防守,于是抢先收割庄稼,于康熙二十五年开始筑城。

第二次雅克萨会战沙俄军所修堡垒值得一提的是,这回俄国人准备更加充分,直接利用当地冻土和木材建立了坚固的棱堡工事,“其城夹木为之,中实以土,宽一丈五尺,高一丈,木外墐之以泥”,沙俄可能考虑到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清军使用火攻,故木外涂泥以防止火攻,沙俄驻军约736人,《中国军事通史》是826人,差距还算不大。《哥萨克在黑龙江上》:在原来城堡的旧址上,耸立起一座合乎当时工程技术的一切规则的城堡,四面围以底宽四俄丈、高三俄丈的土墙。土墙系用草土、粘土和植物根修成,坚固异常;四面都筑有四棱突出形式的炮垒;围绕土墙掘有壕沟;此外,在陆地一侧,还竖起一道直抵江边的木栅。堡内修建了粮仓、火药库、军需仓库和近十所居民住房。

而此次清军出动兵力也是很明确的,据史料记载清军围城兵力也只有2100人,后又增加200人,康熙帝本拟定调福建藤牌兵400人再次参战,但从中俄史料来看并没有其参战记录,俄国人也没有什么“大帽鞑子”一类的惊呼,故判断福建藤牌兵并未参战。《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七》:萨布素奏:统率二千一百人,所在防御,兵力尚单,得博定增兵前来,殊有裨益。上因命博定选筑城及种地官兵二百人,赍二月食粮,速赴萨布素等军前,令其参赞军务。
清军由于强攻不下,决定长期围困雅克萨,在雅克萨东、南北三面掘壕筑垒,并在南、北二处修筑炮台,历时一年多,俄军弹尽粮绝,城中大部侵略军大部分战死、病死,连侵略头子托尔布津都被清军红衣大炮炮击殒命,最后沙俄侵略军在绝望之下投降。《十七世纪俄中关系史》:军政长官阿列克谢·托尔布津被大炮打死,右腿齐膝打断,阿列克谢受伤后四天死去。

所以,综合看两次雅克萨战役哪有清军出动10多万人之理,第一次最多3570:500,第二次2200:736。而清朝做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能在高纬度作战并击退沙俄,有三点原因值得重视:一、自清太宗崇德年间,开始对黑龙江各部落编旗设佐,索伦地区更加认同清朝,在关键时刻这些身处高纬度的黑龙江部落民站在了清朝一边,被编入八旗,称为“新满洲”,与满八旗一起为清廷击退沙俄侵略军,并提供劳动力和粮食。附图。
二、清朝自清太宗时期征服漠南蒙古,成为清朝治下的藩部,所以清朝在向黑龙江地区派兵运粮的过程中,不仅侧翼是安全的,而且还受到了漠南蒙古的助力,漠南蒙古尤其是科尔沁部竭尽全力为前线清军提供牛羊、粮食,而清军建立的驿站所投入的人众和马匹很大一部分也是出自漠南蒙古,“所需军粮,取诸科尔沁十旗及席北乌喇之官屯,约可得一万二千石,可支三年”。《黑龙江志稿·卷三十》:科尔沁十旗今年进贡牛羊诸物不必来京,其全送黑龙江军前,仍记数奏闻,照进贡例赏赉,理藩院即传令科尔沁知之。《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于杜尔伯特、扎赖特派兵五百人,并索伦兵酌自墨尔根至雅克萨设驿奏报军机。


三、早在雅克萨之战前几年,在康熙皇帝的督责下,清朝建立了全长四五千里的松辽联运体系,准备工作周密细致,确保了盛京到瑷珲之间的军运。附图。
所以,雅克萨之战之所以清朝能赢,不仅仅是康熙一朝之功力,清朝四代对边疆的成功经营在这个时候开花结果为这场战役提供了助力。此战过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部分人说这条约卖国,让出了尼布楚地区。而实际上,尼布楚地区虽然在此前是蒙古茂明安部的游牧区,但该部早已在清太宗天聪七年二月内迁,而随后游牧的布里亚特蒙古清朝也未曾管辖,谈不上割让。当然,这次签约过程中清朝确实是有所让步的,因为毕竟在远方的伊犁河谷,准噶尔汗国大汗噶尔丹正在崛起攻击喀尔喀部,眼看着构建多年的漠南蒙古藩部体系受到挑战,康熙皇帝自然不能漠视之,于是只能调整谈判方针,全力应对噶尔丹的威胁,这就是后话了。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黑龙江志稿》、《广阳杂记》、《黑龙江外记》、《十七世纪中俄关系史》、《哥萨克在黑龙江上》、《中国历史地图集》

热心网友2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热心网友3

北京历代名称
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师、顺天府等等。
1·先秦至秦汉
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蓟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城市,后燕国打败蓟国,后迁都蓟,称为燕都或燕京。
2·秦代为蓟县,为广阳郡守驻地。
3·汉高帝五年,被划为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 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首府。
4·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5·两晋至隋唐
直至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治范阳。
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直至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史的驻地。
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曾经在这里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属卢龙节度史节制。
6·五代到辽金元时期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割据政权,自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辽朝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析津府,开泰元年改号燕京。
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
成吉思汗于1216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为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为Khanbalik,汉字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7·明清时期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 (今南京) 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战争、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也称为“行在”(皇帝所在的都城,就称“行在”),现在的北京从此得名。
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
清朝入关后随即占领北京,亦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并且实行旗民分居 政策,也就是八旗居住内城,汉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明朝嘉靖皇帝下令修筑)。
8·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
北伐战争后,中

热心网友4

唐虞夏商时,今阳泉市境相传为古冀州之地。春秋时,今盂县地有仇犹国。周贞定王十二年(前457年),晋卿智伯灭仇犹;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市境属赵。
早在春秋末期,赵简子为适应军事争雄的需要,在今市区修筑“平坦城”,屯集粮草,驻兵把守,为重要的军事要塞。
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渊曾在此设州,管辖寿阳、盂县、石艾、乐平等县,是古阳泉历史上第一次升为州级建制。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此设置平定军,发兵太原。
秦属太原郡。西汉初,于市境置上艾县,县治在今平定县新城村,属并州太原郡。东汉,上艾县属冀州常山国。三国时,南北分属魏并州乐平郡、新兴郡。
西晋沿用曹魏旧制。东晋十六国时,历属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国。北魏时南北分属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和肆州新兴郡定襄县。后全境属东魏和北齐。隋时于今娘子关置苇泽县,属井州,后废;于今盂县境置原仇县(后改称盂县),与石艾县同属辽州。
唐初,市境属受州,后受州废,石艾、盂县先后属并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石艾更名广阳,徙县治于广阳村。五代历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县治迁回平定上城,隶平定军;盂县属并州;之后,平定县、盂县同属河东路。
金升平定州、盂州,属河东路、河东北路。元属冀宁路。明,盂州降为县,与 平定州同属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为直隶州,增领盂县、寿阳县,属山西省。民国初为平定县和盂县,属山西冀宁道,后直辖山西省。
1905年,正太铁路在阳泉设站。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一批采掘、冶炼企业相继成立,使阳泉站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随后,以阳泉站为中心,聚集行商坐贾,逐步成为山西东部地区和连结晋冀两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正式建制为阳泉市。

热心网友5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其他人在问

1.吉利丁片在网上商城、药店、化妆品专柜等地方有卖。2. 在网上商城上购买吉利丁片比较方便快捷,可以

北京历代名称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

1. 竹子无皮,四季能移。2. 有梦者,家四季。3. 四季美,川如画。4. 天然高端,四季丰

以下是一些宾馆发圈吸引顾客的句子:1. 感受家的温暖,就在我们的宾馆!2. 豪华宾馆,舒适如家,等待

在中国,女警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女性公安警察和执法人员而设立的专门机构。以下是中国一些知名的女警学校示

便宜一点的宾馆有如家 快捷酒店,速七,还有一些便宜的小旅馆,这些都可以缓解晚上吃饭住宿的问题,价格也

北京历代名称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

1北城车站2 金升小区南区3 金升小区北区4 西南坊5 小朱夏村6 大朱夏村7 滨河新天

以下是一些宾馆发圈吸引顾客的句子:1. 感受家的温暖,就在我们的宾馆!2. 豪华宾馆,舒适如家,等待